陳以庭 同人展 咬筆妹 男人IN起來 周杰倫
一之三 酬韻 I一之三 酬韻 II II III古代印度哲學中的「極微說」是對於物質結論的猜測和推論,其中較明確、系?地提出极微說或原子論的是耆那教和勝論。耆那教認為世界是物質構成的,而物質是由原子和原子複合體構成。原子是不可分的、無限的、永恒的、不變的,原子複合體由相對立的?個以至無限多個原子?合而成,有多種形式;原子具有多種屬性,由於重量不同而運動,當不同性質的原子相結合時,則產生不同的變化。勝論認為世界由不同性質的極微所組成,極微是一種被分割為最小、最末時的物質單位,是一種永恒的實體。它的基本形式是地、水、火、風。極微最初是成雙的?合,稱為子微,子微?合?孫微,以至無窮,多重極微的積聚形成世界的多種形態,而極微?合的原因被推測為「不可見力的規律」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26冊 大乘出版社出版 187~188頁極微說 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性相融通之理,非小乘人所知,尤非外道所能夢見。外道不明空義,亦昧色法,小乘雖明人空,未知法空。故空與色之間,不得不畫一嚴密之界線,以為劣慧之立腳地。蓋印度學者,對於萬物之起原,認為有價值之研究。而地水火風,為造色之四大種 ,已為各派共同之教理。但大種之組成,亦必有其出發點,以形成其單位,然後大地山河,不至等於兔角龜毛。故以假想作分析證明法,謂四大迭分迭細,至於眇少之地位,科學經驗,不能覺知,物理手續,不能分割,是曰極微。 極微雖為物質之元素,而成色法之策源地,然僅意識上的所緣,而非眼識上的境界。吾人目前分明顯現之色,與微極對較,果有若干之距離,亦學說上應有之問題也。俱舍論師謂七極微為一微量,積微至七,為一金塵。積七金塵,為水塵量。水塵積至七,為一兔毛塵。積七兔毛塵,為一羊毛塵。積七羊毛塵,為一牛毛塵。積七牛毛塵,無為一隙遊塵量,此隙遊塵飛散空中,即眼所見之極小色塵也。其逐次增加之數如左表﹕ 極 微→一個微極 微→七個極微 金 塵→四十九個極微 水 塵→三百四十三個極微 兔毛塵→二千四百○一個極微 羊毛塵→一萬六千八百○七個極微 牛毛塵→十一萬七千六百四十九個極微 隙遊塵→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 以上八十二萬三千五百四十三個極微,成一隙遊塵,則極微之渺小,亦可驚矣。引用自《秋葉講稿》(1)極微的緣起 「極微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的經典裡,古印度人借以?表達他們獨特的世界觀,他們認為微小的顆粒裡面仍然存有微妙廣大的世界。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,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And eternity in an hour.(摘自英國浪漫詩人威廉‧布雷克(William Blake)的《天真的預兆》)「一花一世界, 一沙一天國, 君掌盛無邊, ?那含永劫」。(宗白華譯)「從一粒沙看世界,從一朵花看天堂,把永恆納進一個時辰,把無限握在自己手心」。(王佐良 譯)佛家講的「芥子納須彌」,在一粒微塵中包容?又一個宇宙,在一顆芥子裡面卻能容得下?彌山那麼大座的靈山,時間與空間在極微中「圓融」,大與小不再僅僅是一種物理狀態,而成?生命的?悟的狀態,世界在?悟中變得寬廣。「至大無外,至小無?」、「一尺之錘,日取其半,終不能竭」,(〈庄子‧天下〉)中國有句俗語:「天地日月小,袖裡乾坤大」,袖裡的乾坤怎麼會比天地的日月還大呢?在牛?下的物理觀這是不可理解的,藝術裡的大小不單單是時間的長短與空間的大小,指的是藝術?悟空間的大小,是每個主體(個人)通過藝術感覺所指涉的「世界」。這樣的一些觀念,深深的?入到方方面面。在中國的亭台樓閣裡總會有窗,宗白華在《美?散步》裡提到樓閣裡窗的功能,不單單是透氣,還是對窗外天地空間景色的攝取。一如錢鍾書寫過一篇〈窗〉的文章:「把景色引入加以捕捉進而馴服」。在古代園林裡,總是要在小的地方鑿好雕窗,使得小的空間與大的空間相通。(《園藝》)。極微是小對大的攝取與馴服。(2)極微論的提出金批《水滸》常常會被用?引作金聖嘆表達藝術思想的佐證,極微論作為一種小說理論是由金聖嘆在《西廂記‧酬韻》的評點總評裡提出,長期以來未被重視,卻留下了他最重要的「藝術本體論」思考:「曼殊室利菩薩好論極微,昔者聖嘆聞之而甚樂焉。夫娑婆世界,大至無量由延,而其故乃起於極微。以至娑婆世界中間之一切所有,其故無不一一起於極微。此其事甚大,非今所得論。今者只借菩薩「極微」之一言,以觀行文之人之心」。(引自金本《西廂記‧酬韻》)金聖嘆接著就舉例說明極微的兩個特徵:a.層折性(清晰性)與b.過渡性(模糊性)a.層折性 微小的事物仍然會有無限的層折,層次不僅僅被當成文體的結構,而是被當成文學本體本身(文本)的特徵,這不能不是小說理念的一大進步。金聖嘆舉了蠟燭燃燒形成的火焰?例:「燈火之焰,自下達上,其近穗也,乃作淡碧色,稍上,作淡白色,又上,作淡赤色。又上,作乾紅色,後乃作墨煙,噴若細沫」。(引自金本《西廂記‧酬韻》)一小團豆大的火焰在金的眼中成??妙的源泉,因?其中的層折使得物象得以「細致入微」,而可惜的是「今世人之心,豎高?闊,浩浩??,不辨牛馬」,缺乏文學洞察力常常會在文?上「不辨牛馬」。金繼續以花萼,天空的雲朵等等作比,無論大小,層折是他們的共同點,由此可見,文學本身皆是由各種細微的感覺經驗(色,聲,香,味,觸,法),微妙的情感元(孤獨、物哀、媚俗、狂歡、害怕(恐懼)、憤怒、憂鬱等等),綿密的?事等等?成。b.過渡性在層次與層次之間,並非層層分明,層與層之間存在著更加微妙的過渡與轉化:「燈火之焰也,淡淡焉,此不知於世間五色為何色也?吾嘗自穗而上,訖於煙盡,由淡碧入淡白,此如之何其相際也?又由淡白入淡赤,此如之何其相際也?又由淡赤入乾紅,由乾紅入黑煙,此如之如其相際也?必有極微於其中間,分焉而得分,又徐徐分焉,使人不得分,此亦又不可以不察也」。(引自金本《西廂記‧酬韻》)相際就是層與層是如何過渡和銜接的?在這裡我們又陷入新的極微之中,模糊性是文?的本性。米蘭昆德拉在一次關於小說的訪談裡說:「小說就是要?掉確定性」,「如果說小說有某種功能,就是要讓人發現事物的模糊性」(引自《小?的藝術》,社科文獻版),「模糊性」事實上是小說的在細部的可能性。五台山西山的文殊,圖片取自網路。明代木雕的文殊,圖片取自網路。騎坐獅子,表示勇猛威武,圖片取自網路。文殊安居蓮臺,表示清淨無染,圖片取自網路。文殊左手拿智書,右手拿如意。如意表示「說法如意,順心說法」,圖片取自網路。這張也是騎獅子,圖片取自網路。卡通風格的文殊,圖片取自網路。曼殊室利菩薩(1),好論「極微」(2),昔者聖嘆聞之而甚樂焉。夫娑婆世界 (3),大至無量由延 (4),而其故乃起於極微 。以至娑婆世界中間之一切所有,其故無不一一起於極微。此其事甚大,非今所得論。今者止借菩薩「極微」之一言,以觀行文之人之心。1.曼殊室利菩薩:即文殊菩薩。文殊師利是梵語Manjushri的音譯,在漢傳佛教的經典中,或稱為曼殊室利,簡稱文殊,意譯為妙德、妙首、妙吉祥等。於公元前六世紀,出生於印度舍衛國,多羅聚落一婆羅門家,父名梵德,從母右協生,身紫金色,出生即能言,具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與佛同等。成道後的文殊,為佛陀弟子中的上首,在眾菩薩中堪稱第一,所以尊稱為「文殊師利法王子」。佛陀曾說,在過去世中,文殊菩薩曾經傳授佛法給他,因此,文殊菩薩又被人稱作「三世覺母」。而在諸多經典中,則推崇文殊為諸佛之師。事實上,文殊菩薩在過去世早就成佛,如在《首楞嚴三昧經》中的「龍種上尊王如來」,在《八十八佛洪名寶懺》中的「普明佛」,都是指文殊菩薩。文殊菩薩展現出不同的風貌,有時手握蓮花,象徵智慧的高尚純潔;有時手握寶劍,表示智慧能斷除一切煩惱;有時騎坐金毛獅子,表示勇猛威武;有時安居蓮臺,表示清淨無染;有時騎乘孔雀,表示飛揚自在。 2.極微:構成萬物的最微小微粒。換句話說一切都是由「極微」所構成的。3.娑婆世界:即大千世界、現實世界。大千世界,是由一千「小世界」,累進千倍為「中千」世界,再由中千累進千倍成為「大千世界」,一共經過三次千數的累進而成,所以稱為三千大千世界,其實只是一個大千世界而已。 一個小千世界是由一須彌山、一日月、一四天下、一欲界天、 一初禪天所組成。1000小千世界 = 1中千世界;1000中千世界 = 1大千世界。1大千世界 =1000*1000小千世界我們這個大千世界總稱為娑婆世界,每一大千世界,即為釋迦牟尼佛所化之境,釋迦稱為娑婆教主,原因即在於此。他方或二三大千,或至千萬大千為一 土,如《法華經》佛記富樓那未來成佛,以恆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為一土, 以此比之,娑婆為小矣。 4.無量由延:極言數量之大,即「無限大∞」。無量,即無數。由延,為梵語yojana的音譯,古代印度用來計算距離的單位,指的是行軍一天可以到達的距離,據《大唐西域記》載,舊傳一由旬為四十里,印度國俗為三十里,佛教為十六里。其和現代單位的換算還不明確,但一般認為一由旬等於13至16公里。如果和國軍的行軍相比,「一般行軍」一小時約 5公里,「強行軍」一小時約七公里。一天走12小時,扣掉中間休息時間約3.5小時,一般行軍一天可以走5*8.5=42.5公里,強行軍一天可以走7*8.5=59.5公里。但這是以現在的交通來計算,如果加上輜重、糧草,或是遇到地形障礙如攀越山嶺、跋涉荒漠、航渡河海,還會更慢得多,可見得一由旬折合13~16公里是合理的。佛教認為須彌山是小千世界的中心,須彌山高84,000由旬,如以13公里計算,即1,092,000公里,約85個地球大(地球的半徑約6,376公里)。如果一由旬以16公里計算,須彌山直徑即16*84,000=1,344,000公里太陽跟須彌山相比如何呢?太陽直徑約為1,380,000公里1,380,000/1,344,000=1.026 如果一由旬為16公里,須彌山的直徑就跟太陽相當接近地球直徑約為12,752公里(地球的半徑6,376*2公里)1,380,000/12,752=108.2183所以太陽大約是108顆地球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今夫清秋傍晚,天澄地澈,輕雲鱗鱗 (5),其細若縠 (6),此真天下之至妙也。野鴨成群空飛,漁者羅而致之 (7),觀其腹毛,作淺墨色,鱗鱗然,猶如天雲,其細若縠,此又天下之至妙也 。草木之花,於跗萼 (8)中,展而成瓣,茍以閒心諦視(9)其瓣,則自根至末,光色不定,此又天下之大妙也。燈光之燄,自下達上,其近穗也,乃作淡碧色;稍上,作淡白色;又上,作淡赤色;又上,作乾紅色;後乃作墨煙,噴如細沫,此一天下之至妙也。 二組對照:輕雲vs.野鴨腹毛;草木之花vs.燈光之燄 燈光之燄:穗→淡碧色→淡白色→淡赤色→乾紅色→墨煙,噴如細沫類似的句子也出現在《水滸傳‧第八回》回初總評,只是尚未用「極微」來概括,一來可證明金聖嘆對小說戲曲並沒有作出分別,二來則證明金聖嘆一向是透過分析文本的結構,來直取作家文心的企圖。「今夫文章之為物也,豈不異哉?如在天而為雲霞,何其起於膚寸,漸舒漸卷,倏忽萬變,爛然為章也。在地而為山川,何其迤邐而入,千轉百合,爭流競秀,窅冥無際也。在草木而為花萼 ,何其依枝安葉,依葉安蒂,依蒂安英,依英安瓣,依瓣安鬚,真有如神鏤鬼簇,香團玉削也。在鳥獸而為翬尾,何其青漸入碧,碧漸入紫,紫漸入金,金漸人綠,綠漸人黑,黑又人青,內視之而成彩,外望之而成耀,不可一端指也。凡如此者,豈其必有不得不然者乎。夫使雲霞不必舒卷,而慘若烽煙,亦何怪於天。山川不必窅冥,而止有坑阜,亦何怪於地。花萼不必分英布瓣,而醜如榾拙,翬尾不必金碧間雜,而塊然木鳶,亦何怪於草木鳥獸。然而終亦必然者,蓋必有不得不然者也。至於文章,而何獨不然也乎。自世之鄙儒,不惜筆墨,於是到處塗抹,自命作者,乃吾視其所為,實則曾無異於所謂烽煙、窅冥、榾拙、木鳶也者。嗚呼!其亦未嘗得見我施耐庵之《水滸傳》也」。5.鱗鱗:像魚鱗般層層排列。6.縠:音ㄏㄨˊ,縐紗,有皺紋的紗。7.羅而致之:張網補捉。本義是用來捕捉的網子,這裡名詞作動詞用,補捉的意思。8.跗萼:即花萼。跗,音ㄈㄨ,花萼、花托,同「柎」。萼,在花瓣外部呈片狀輪生的部分,具有保護花芽的作用。9.諦視:仔細察看。諦,音ㄉ一ˋ,仔細、詳細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今世人之心,豎高橫闊,不計道里 (10);浩浩蕩蕩,不辨牛馬 (11)。設復有人語以此事,則且開胸大笑,以為人生一世,貴是衣食豐盈,其何暇費爾許心計哉?不知此固非不必費之閒心計也。10.道里:道路的里數,比喻差距。11.不辨牛馬:原義出自《莊子.秋水》:「秋水時至,百川灌河,涇流之大,兩涘渚崖之閒,不辨牛馬」。本指秋水聲勢浩大,水面廣?,隔岸分不清牛馬形狀,此指人心粗疏,雖牛馬外形差異之大,也無法辨別。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秋雲之鱗鱗,其細若縠者,縠以有無相間成文,今此鱗鱗之間,則僅是有無相間而已也耶?人自下望之,去雲不知幾十百里,則見其鱗鱗者,其間不必曾至於寸。若果就雲量之,誠未知其為尋為丈 (12)者也。今試思以為尋為丈之相去,而僅曰有無相間焉而已,則我自下望之,其為妙也,決不能以至是。今自下望之,而其妙至是,此其一鱗之與一鱗,其間則有無數層折(13),如相委 (14)焉, 如相屬(15)焉。所謂「極微」於是乎存,不可以不察也。12.為尋為丈:或者是一尋或者是數丈。尋跟尺皆是計算長度的單位,八尺為尋,十尺為丈。13.層折:一層一層彎曲重疊的。層,重疊的。折,彎曲的。14.相委:上下堆積。委,累積、聚積。《公羊傳˙桓公十四年》:「御廩者何?粢盛委之所藏也」。15.相屬:連續不斷。相屬,音ㄒ一ㄤ ㄓㄨˇ。
3